2014年8月27日星期三

启发篇044~大马华人文化的反思




马新华人社会的形成主要是19世纪以来,闽粤华人移民大量移入所致,而这批华民主要是中国南方农村因为战乱天灾,为了餬口谋生,不得以而远渡重洋。     他们大部分属于中国最贫困的一群,许多乃目不识丁者,更不属于具有文化素养的一群,他们南移,很难想像他们將中国的高层次文化同时带来。但他们在中国农村长期实践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,无疑隨著他们的到来,而同时也將之搬移到此。这些华民的移入,事实上並非两手空空,在他们的背后其实带来了许多习俗,代代相传,並发扬光大。这类匹夫匹妇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礼俗,恐怕才是滋养马新华人社会最为主要的文化因子。 

移人移神移鬼

马新是移民社会,故有「移人移神移鬼」之谓。中国的传统社会认为「人死为鬼」,「移鬼」所指当为遍佈马新各城镇聚落的义山,「移神」顾名思义,乃是各式各样的民间信仰,除了少部分发展自本土,主要皆为先民从原乡带来。事实上,「神鬼」之为物,都是「移人」的同时,隨著移来,无疑是庶民生活中,最为根本的生活习俗之一。

除此而外,庶民1年365天的,年復一年,重复实践操作的岁时节庆、人生礼仪、物质生活习俗和社会组织习俗,显然是构成「养生丧死」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原为传统中国庶民的生活礼俗,在异乡生根发芽,並因时因地制宜,与本土元素有机的结合后,经过长时间的洗礼,慢慢形成一套有別于原乡的习俗。部分原属日用的习俗,甚至在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经营下,成为高于民俗的精致文化。

生活礼俗可以隨著任一闽粤移民的进来而移进,但属于中国上层的精英文化,在早期却只能依靠中国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传统知识分子,如驻外领事,乃至失意政治人物和南来文人的有意识推广,方能稍见「化外」和「南教」的曙光。新加坡曾经在清朝驻新领事左秉隆、黄遵宪等人的奖励文事下,文风稍振,加上康有为等维新党人的推动,曾经形成一股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马新儒学的復兴运动。同时,马新地区因为革命和维新党人为爭取海外华人的支持,所进行的系列政治宣传,其中形成的一股办报和办学潮,也有助于文事的推动。但上述的文化活动都是依附于与政治而存在,隨著清朝的覆亡而烟消云散了,无法持续经营。倒是华文报纸和华文学校却是往后华人文化发展的基石,成为华社三宝。




马新私塾责任

在完全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马新一地,高层的精致文化实在是平地起高楼,绝非短时间能见其成效,如果仅仅依靠上述政治意味浓厚的文化活动,恐怕难以天长地久。真能发挥作用的还必须从根基做起,故此广佈马新各地的私塾,以及20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式学堂,肩负了文化的地基工作。

但这仅及于基础的培训,各领域出类拔萃人才的养成,还得仰赖高等院校,但战后马新华人子弟接受高等教育,或华文高教的发展,却是一闕受难曲,救亡犹恐不及,遑论启蒙了。大师级人物,或大家的难產,自是意料中事。

礼失而求诸野

有论者据此非议华人文化的表演性,无法更上层楼,这无疑是缘木求鱼,恨铁不成钢的苛责,也是昧于马新华人文化发展的歷史背景。吾人不能抽离歷史的大背景,据此痛骂华人文化不思长进,这不仅是对长期坚持、努力不懈经营者的不敬,也是对马华文化的不恭。

马华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民俗的发扬光大,甚至有「礼失求诸野」的惊叹。在这个土地上,我们保留了中国因为文革而大量流失或被禁的民间信仰和仪式,故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中国德教在东南亚的寻源活动,潮汕地区的游神也是观摩新山的古庙游神而重新办。除了保留,我们还有所创发,並且开始传扬四海,如24节令鼓、高桩舞狮、扯铃表演等。即便民间信仰,先辈们也秉持中国「有遗德在民者为神」的传统,產生了本土的仙四师爷、刘善邦、郑和的崇拜,更令人诧异的是,南洋不少地方奉祀的三宝太监,竟然也在中国出现。

马华文学如果从1919年开始算起,不过百余年,又存在先天不足,后天失调的问题,若以典律的最高標准来要求,无乃太苛乎。假如据此批判马新没有典律,恐怕是昧于社会歷史演进的高调评论,有欠公允。




留台文学固然成就非凡,超迈前人,那无疑是吸收了海外的奶水有以致之。但李天葆和黎紫书却是如假包换土生土长的本地姜,他们的创作已经受到海外的重视,並成为研究的对象,这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。属于马新显学的马华文学,应该是眾多领域中最有资格形成典律的领域,然而迄今仍为典律形成与否爭论不息,其他领域则可想而知了。

这一两百年来,经过数代人的经营,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能有如此的景象,那已经是非凡成就了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,平心静气的认识这个过程,而不是好高騖远的全盘否定。这种日用不知,世代相传的愚夫愚妇的生活礼俗,才是华人文化的瑰宝,有赖于我们的呵护与传承。至于高层次的精英文化,不必归咎前人,他们有时代的局限。文化的建设有如接力,需薪火相传,努力不懈。

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,可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,民俗才是影响我们最深远的,是我们最为深刻的文化表现。



作者: 廖文辉
原文:http://www.orientaldaily.com.my/index.php?option=com_k2&view=item&id=134281:&Itemid=203

0 意見:

发表评论